今年由著名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教授发起的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以下简称“丘奖”),已经走过了第15个年头,累计吸引全球2000余所学校、12000余支队伍参与。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
10多年过去了,丘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那些在高中阶段就接触科研、领略大师风采的学生,后来的成长会有不同吗?关于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采访了一些当事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丘奖15年的探索之路。
以下节选自
https://mp.weixin.qq.com/s/BzpFTC5PjxHpPWdKq7dn-Q
添加小师姐,进一步了解丘奖
发起“丘奖”的初衷
“让中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这是丘老发起该奖项的初衷。
《中国教育报》采访了2008年首届丘奖的参赛者韩京俊,如今他已经就职于上海数学中心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回到15年前,他还是一位高二学生,彼时奥数还是激励中国学生数学学习的唯一存在。
韩京俊也是一位奥数“老兵”,他的研究项目源于他的做题思考,这么多的不等式练习题,有没有什么相同的规律?能不能总结出一些定理?但在丘奖出现前,尽管内心冲动,韩京俊没有开始这项“挺花时间”的研究。
在这样的教育困境下,丘老为了对标西屋科学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ISEF,以下简称为ISEF),丘成桐决定为华人中学生创办一个特别的奖项,丘奖由此诞生。
ISEF在国际上享负盛名,极大促进了美国高中生的科研热情,奖项得主中有6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丘老的两个儿子都参加过ISEF,而他则从孩子身上看到:这种参赛经历让他们“整个人生的走法都有了改变”。
“做科学研究总是要自己找题目。人家给定一个题目来做,那就不是研究了。”丘老在采访时对记者解释道。
在这样的比赛主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了尝试。我们前文提到的韩京俊就曾经两次参加丘奖,还在决赛答辩中见到了他的偶像——菲尔茨奖获得者陶哲轩,陶哲轩对他的研究给予了积极评价,这样的经历影响了韩京俊的一生,让他至今仍坚定地进行着数学的研究。
如今对于现在的中国学生来说,ISEF这样的高含金量科研赛事已经不再遥远,国内已经有了人人都能接触到的晋级ISEF决赛的路径,丘奖国内赛区今年的参赛人数也是再创新高。
现在的孩子们比起当年只能埋头刷题的学生而言,已经幸运了太多。
在有趣的数学中长出数学家
丘老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也不认为真的存在世俗意义上的“天才”。比起寻找和培养“天才”,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
“我们的培养思路是,中学时培养兴趣,大学时培养能力,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做研究。”采访中,丘成桐这样说。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丘奖推动高中生迈出研究的第一步。
丘老也强调,丘奖并不鼓励超越学生能力的“高深”作品,也不会因此给予加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儿原创性的想法就很好”。他表示,丘奖更重要的是,让中学生了解研究是什么样子,兴趣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辅助学生慢慢站起来。
之前我们也分享过拿下2021丘奖物理金奖的研究,从对“两颗葡萄”的好奇起步,他们的研究就源自于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
今年的丘奖报名已经结束,而丘奖的“原型”ISEF正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启动中,无论你是美高还是在国内想冲击2024 ISEF,现在都是最好的准备时间。
除了ISEF,近期也有不少其他高含金量科研赛事正值备赛好时间哦!如果你想在申请前为自己的学术背景“添砖加瓦”,快来添加小师姐进一步了解吧~